偉大發明家最後都在研究玄學| 愛因斯坦解釋吸引力法則與顯化的科學原理

偉大發明家最後都在研究玄學| 愛因斯坦解釋吸引力法則與顯化的科學原理

你的想法就是你的現實濾鏡,換個頻率,就會看到全新的世界

吸引力法則不是迷信,而是一種「認知科學」

許多人初次接觸《The Secret》或「吸引力法則」時,常會抱持半信半疑的態度,覺得這種「下訂單給宇宙」的說法太夢幻、不夠理性。但如果我們從科學的角度切入,或許會對顯化有截然不同的理解。

以廣義相對論聞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,曾在1936年發表一篇名為《Physics and Reality》的論文,探討人類是如何感知世界、建構現實。愛因斯坦,大家都很熟悉他的「E = mc²」公式。

這條公式揭示了一個重要真相:質量與能量可以互相轉化。另一位偉大的發明家特斯拉曾說:「如果你想了解宇宙的奧秘,就要從能量、頻率與震動開始。」換句話說,宇宙萬物本質上都是能量,並以特定頻率振動著。而我們的意識與想法,也是一種能量形式。既然能量可以影響物質,這是否意味著,我們的想法,也能悄悄改變現實?

從這個角度來看,吸引力法則的「頻率吸引頻率」概念,其實與物理學並不衝突。當我們的信念與情緒調整到對的頻率,就像調整一個電台頻道一樣,會開始接收到新的機會、靈感與可能性。這不只是玄學,而是改變濾鏡、轉換認知、重新定義現實的內在心理操作。

所以,如果你願意以新的視角看待吸引力法則,你會發現:「顯化」的本質,其實就是一場從思維開始的能量轉換。

愛因斯坦揭示:我們所見,都是腦袋加工後的「主觀現實」

在愛因斯坦1936年發表的論文《Physics and Reality》中,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話:「感官印象與腦中圖像無法完全分離(sense impress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are inseparable)」(詳見影片內容)。這句話乍聽很哲學,但實際上,卻為我們提供了理解「吸引力法則」的一個核心線索。

換句話說,我們透過五官所接收到的現實,其實並不是「客觀事實」,而是經過大腦過濾、分類、連結記憶、套用信念系統之後的結果。你所看到的世界,是經過自己內在「濾鏡」加工過的版本,也就是主觀現實

舉個簡單的例子,兩個人一起站在海邊看夕陽,一個人覺得浪漫療癒,另一個人卻想起分手的回憶而感到悲傷。場景相同,但感受完全不同,原因就在於大腦提取的記憶不同、背後的信念不同、情緒反應也不同。

這也是「信念決定感受,感受影響行動,行動創造實相」的過程。你的每一次當下解讀,其實都是潛意識在選擇用哪一種濾鏡去看世界,而這個濾鏡就是你長年累積下來的記憶與信念。

而當我們談到「轉念」、「提昇頻率」或「吸引力法則」,其實就是在練習換一副濾鏡,改變對現實的詮釋方式。你改變了信念,現實世界自然會跟著改變。

這就是愛因斯坦以物理學語言揭示的顯化真相:你不是被動地看見世界,而是主動地創造你所看見的世界。

顯化不是魔法,而是「主動輸入新的五感體驗」

很多人以為顯化是「寫下願望、宇宙就會自動寄來」,但其實,真正有效的顯化法則,是一種結合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內在重塑練習。

愛因斯坦指出,我們對現實的認知,是大腦透過感官輸入+既有記憶結構建構出來的。如果我們想要創造全新的現實,就要先換掉舊的濾鏡、主動輸入新的體驗

這也是為什麼「視覺化練習」「顯化日記」「感恩筆記」這些吸引力法則的工具能產生效果。它們的本質,其實都是在「重建認知」。

舉個具體例子來說:當你每天早上開始視覺化——

「我已經住進面向海洋的房子,睜開眼就聽見海浪,空氣帶著鹹鹹的味道,我正在陽台喝著溫熱的咖啡……」

視覺化不是空想,而是一種有意識地喚醒五感經驗:你開始「看到」景象、「聽到」聲音、「聞到」氣味,這些五感輸入會進入大腦,就像真實體驗一樣被儲存下來。

延伸閱讀 👉 視覺化到底是什麼?如何視覺化?

根據神經可塑性理論(neuroplasticity),重複的感官輸入會建立新的神經迴路。而當新迴路穩定下來,就會影響你的信念與決策模式——你開始相信「我配得」、「我值得」,開始採取行動靠近這樣的生活。

這並不是迷信或自我催眠,而是有意識地重建你的世界觀與頻率狀態。從顯化日記、到視覺化練習,它們的作用並非外求宇宙,而是讓你內在的「實相編輯器」重新編程。

顯化,從來不是魔法;它是你每天輸入什麼、相信什麼、活出什麼的結果。

轉念的力量:信念是濾鏡,創造你對現實的詮釋

你以為自己正在用眼睛觀察世界,其實你正在用「信念」看世界。

心理學指出,我們的大腦每天會接收到超過一千萬筆以上的感官資訊,但你真正「看到的」,其實是你相信的東西(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「濾鏡」)。這不是詭辯,而是一種經過科學證實的現象: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會關注什麼,而注意力又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現實。

當你相信「世界充滿危險」,你就會特別注意到新聞裡的災難、不友善的人群、生活中的失敗;而當你相信「我是被支持的」,你便更容易看到機會、連結與善意。這些現實都是真實發生的,但你選擇看哪一邊,取決於你內在的「信念濾鏡」。

這正是顯化與吸引力法則背後最核心的力量——意識先於實相。也就是說,現實不是等你看見了才存在,而是你「如何相信」,會讓你「看見什麼」。

所謂的「轉念」,不是叫你強顏歡笑、假裝正向,而是主動選擇一個能夠幫助你成長、創造機會的信念系統。當你換了一副濾鏡,整個世界都會開始回應你的「新視角」。

例如你過去相信「我是很普通的人,沒有什麼特別的」,你大腦就會不停從生活中搜尋「普通」「沒能力」的證據。但當你開始每天對自己說:「我正在成為越來越有價值的人」,你的注意力會慢慢移向那些你過去忽略的可能性,甚至開始接收到以前從未發現的機會與靈感。

這就是吸引力法則的力量——不是魔法,也不是偽科學,而是

「轉念→看見→採取行動→實現願景」

的心理與能量迴路。

要顯化新人生,第一步就是更新你的信念濾鏡,也就是所謂的,「潛意識重組」。

顯化不是等待,而是「看到 → 把握 → 行動」

真正的顯化,不是寫完願望清單、對宇宙喊幾句肯定語就會天降奇蹟,而是你透過內在頻率的轉變,看見了過去看不見的選項,然後有意識地抓住它,勇敢採取行動。

吸引力法則不是「吸來」你想要的東西,而是讓你成為那個可以擁有它的人

舉例來說,你寫下想吸引靈魂伴侶、理想事業、豐盛財富,看似平凡的一句話,實際上是在調頻你自己的能量狀態。當你的信念從「我不夠格」變成「我值得擁有」時,你的眼光、態度與行為也會自然跟著轉變。你開始參加不同的活動、對話中展現不同的自信、甚至開始做出過去不敢嘗試的選擇。

這種轉變不是偶然,而是來自你已經開始在內在建立新的「頻率濾鏡」。

顯化從來都不是「幻想未來」,而是「活在當下、創造現在」:透過視覺化、感恩練習、顯化日記等方式,讓你舊有的限制信念瓦解,換個新「濾鏡」,進而開始「看到」共振的機會、人脈與資源。

所以,光說我相信了,沒用;要打從內心相信,自己可以做得到。怎麼打從內心相信呢?就像愛因斯坦說的,換個「濾鏡」;吸引力法則,就是這麼簡單。

這也是為什麼,行動是顯化成功的必要條件。不是盲目努力,而是「在對的頻率下」做出「對齊你的願景」的選擇。

看看這篇怎麼說 👉 顯化到底需不需要行動?

總結:頻率創造實相,顯化從轉念開始

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,到吸引力法則的顯化實證,我們看到一個共通的本質——你的意識頻率,正在創造你的實相

當你練習視覺化與感恩,不是空想,而是學會轉念,改寫大腦的感知模式與世界觀;當你更新內在濾鏡,機會就不再是偶然,而是「你準備好了,所以它出現了」。

✨ 實踐建議:

  • 每天書寫顯化日記,用「未來完成式」描述願景(如:「我已經獲得…」)
  • 製作願景板(Vision Board),每天凝視、感受未來場景

✨ 加入你的顯化旅程:
若你正走在轉念與顯化之路,Alchemy & Energy 顯化能量飾品系列將是你頻率調整的日常盟友。將你的願望戴在身上,讓它隨時提醒你:「我是創造者。」

返回博客